2019科学出版社期刊编辑培训学习心得之三

 二维码 173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胡莉

为了提高自身的编辑业务水平,本人于2019年7月18日-23日参加了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主办、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年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本奇国际公司总裁罗伯特E·本奇先生,蒂墨出版社(Thieme)副社长格雷厄姆·布鲁菲尔德先生,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阳先生,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先生,美国宾州费城的数字科学公司总经理和出版人艾德里安·斯坦利先生以及科睿唯安业务总监宁笔先生给大家作了精彩的演讲。本次培训以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为主题,重点讲述如何创办新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优秀作者和审稿专家,如何通过同行评议和数据库分析提高学术内容质量,介绍数据分析的新工具和技术平台,以及新的学术论文呈现形式和刊网融合发展技术等,以助力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在这一周的学习中,格雷厄姆先生讲解的同行评议板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技期刊首先诞生在西方国家,因此作为对科技论文进行评定的同行评议制度也最先在西方国家出现,有记载的同行评议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的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格雷厄姆先生介绍现今流行的同行评议形式主要有四种:传统的单盲和双盲(single/double blind)和开放的同行评议以及出版后评议。单盲是指评审专家知道被评审论文的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而作者不知道评审专家的姓名和单位,双盲则是评审专家和作者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工作单位。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逐渐被学术出版界接受。新的开放的同行评议也随之出现,开放的同行评议主要过程是编辑将待评议的文章挂在网页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在网络上对文章进行评议组成论坛,作者和评议者可以在网上互相讨论。格雷厄姆先生认为开放的同行评议可行,但是它吸引的评审专家数量少而且结果不如传统的评议方式。针对开放评议的评审者,可以建议招募经过精心挑选的值得信赖的志愿者、博士或者相关领域的成员(大约50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评审者可以在网络的论坛上讨论和评价稿件,所有的观点和结论帮助编辑处理稿件。如果超出规定的时间内,赞成和不赞成的观点不相伯仲,最后的结论如何定决,这个是我所关心的一点,也或者再继续聘请第三方继续讨论。最后还有一种同行评议的方式是出版后评议,也就是文章出版后再评议,其他作者可以评论已经发表的文章,纠正其中比较重要的错误。

与之相对应,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审稿制度沿袭的前苏联的“三审制”,具体内容指稿件由责任编辑(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以担任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初审,然后由编辑部主任、副主任或者由编辑部指认的编审或副编审进行复审,最后由编辑部总编或者由其指认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级审稿制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程序上互相制约,是我国出版业包括学术期刊长期执行的审稿制度。针对我国现在的学术期刊的现状,由于稿件学术专业性太强,期刊的编辑力量难免有时难以胜任评审稿件的任务,所以在三审制外对专业性较强的稿件进行“外审”,外审由编辑选择相关专业领域的几位专家来审稿,是对三审制度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三审制度中的任何一个审级。

对比两种审稿制度,各有千秋。同行评议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作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审稿制度,促进了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本人认为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借鉴同行评议的优点。首先是语言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由于西方科技期刊主要的传播语言是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因此其刊发的论文的面对的编辑和评审专家都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的科技期刊主要还是以汉语为主,语言限制了我们编辑和审稿专家的范围,虽然现在有很多科技期刊都纷纷发表了英语论文,也有几百种英文期刊,但是我们的主流语言仍然是汉语,要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语言问题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格雷厄姆先生所在的蒂墨公司专门负责英语版专业期刊的出版项目,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如何将一本德语的学术期刊ULTRASCHALL MED转变成一本英文期刊的案例,案例的对我们办理英文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语言的转变也会使得参与审稿的编委和专家国际化,进一步能够提高稿件的质量。其次,从论文的时效性来看,我国的“三审制”耗时时间长,论文的完成到发表中间审稿时间较长,时效性较差。比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显示论文投稿3个月未收到该刊处理意见者,可自行对稿件另做处理,也就是说审稿的周期要3个月。《中国数字医学》期刊也实行三审制,审稿周期一般为90天以内,3个月没有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表示仍在审稿中。这样长达几个月的审稿周期,论文发表也要至少是3、4个月之后了,这与学术论文的时效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相比同行评议中的开放的同行评议,将论文挂在网络上以论坛的形式邀请审稿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文章进行评议,缩短了论文的评审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学术论文刊发的时效性,当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没有评价出结果的话,也可能会延长同行评议的时间,但是总体来说,论文从审稿到发表的时间被缩短,这个是也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同时,西方学术期刊非常重视同行审稿专家的数据库,对各个领域的专家资料都有收集。比如美国的《科学》杂志,其审稿人包括数十个国家的万余名专家,还包括不少诺贝尔获奖者。《自然》的审稿人60%在美国,30%在欧洲,10%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世界各地的专家的存在,保证了学术期刊文章的高水平与高影响力。

当然,作为一种审稿的方式,同行评议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成本偏高、机制还不够完善等。但是作为存在世界上几百年、伴随着科技期刊发展而来的审稿制度,对我国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来说,也是必然的发展路径。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培训班讲授课程教材)

西安培训报道-003.jpg

作者简介:胡莉,女,湖北监利人,硕士研究生,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主任科员。

期刊简介:《湖北科技学院学报》(CN42-1831/Z,ISSN2095-4654)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域出版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收录。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质量进步奖”“优秀栏目奖”“先进集体奖”等荣誉,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常设栏目:咸宁发展研究、科技论坛、政治经济与法律、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


广告推荐
ABUIABAEGAAgpZfOwgUo4PiRAjDIATjAAg
上一页 1 下一页